2025年以来,和铂医药(02142)股价累计涨幅超146.24%,成为港股18A板块首个股价翻倍的生物科技企业。截至2月17日,其股价一度触及年内高点4.59港元/股,较2024年12月低点1.22港元/股累计上涨276.23%。
和铂医药这一波行情的背后是多重利好的共振。
首先,回购计划提振信心。2025年1月,公司宣布4000万港元股份回购计划,释放管理层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信号,增强投资者信任。
其次,授权合作增加现金流收入。1月与Windward
Bio达成的近10亿美元TSLP抗体HBM9378授权协议,叠加此前与辉瑞、阿斯利康等MNC(跨国药企)的合作,形成相对稳定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收入。
另外,核心管线进展。2月5日,HBM9378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IND申请获NMPA批准,成为年内关键里程碑。COPD作为全球第三大致死疾病,现有疗法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而TSLP通路抑制剂的临床前景已被Tezepelumab验证。叠加该药物在中重度哮喘I期试验的完成及II期启动在即,管线梯度推进的确定性显著提升。
最后,业绩大增。和铂医药预计2024年全年总盈利将在730万元人民币(单位,下同)至2200万元之间。同时,公司在此期间实现了2.2亿元的现金利润,创下历史新高。
在一系列的利好催化下,和铂医药股价也得到大幅拉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股价回暖,但公司当前市值仍较上市首日跌近60%,反映市场对其“临床阶段Biotech”标签的谨慎。
依托Harbour Mice®平台,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
作为一家创新药,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和铂医药主要专注于免疫性疾病及肿瘤领域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拥有全球专利保护的全人源抗体平台 Harbour
Mice®平台,该平台具备三大特性:①全人源抗体开发:覆盖H2L2(全人源轻重链)与HCAb(全人源重链抗体)技术,显著提升药物安全性与亲和力,降低免疫原性风险。
②多场景应用:支持双抗、ADC(抗体偶联药物)、TCE(T细胞衔接器)等前沿疗法开发,已产出超10种候选药物,涵盖肿瘤、自免疾病等领域。
③专利护城河:全球唯一覆盖全人源重链抗体开发专利的平台,形成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也是基于全人源重链平台及双抗平台的优势,2022 年4月公司与阿斯利康就对外授权 HBM7022全球开发签订协议,获得
2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3.5亿美元的总里程碑款项及相应特许使用费,公司将持续进行此类合作,加快在研新药的开发并增加公司现金流,目前有4个重点临床合作项目,实现平台价值最大化。
随着HBM7022及7008
等项目的推进,公司每年也将持续获得里程碑付款。诺纳生物作为研发平台,有超过30个进行中的合作项目,也进行不断的迭代创新,超过20个新启动项目,ADC开发服务平台落成。对和铂收入贡献明显增加,每年千万美元的外部客户收入。
可见,和铂医药的定位逐渐清晰,未来或通过更多BIC分子授权实现滚雪球式增长。
核心产品通过BD获得大额收入,但持续性仍待考究
虽然核心平台以及对外授权给和铂医药赚了不少钱,但也要意识到其自身商业化仍面临挑战。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和铂医药管线中进展最快的是巴托利单抗。2024年6月和铂医药已经提交巴托利单抗针对重症肌无力的适应症的BLA。
巴托利单抗于2017年从HanAll取得独家许可,已于大中华区开发巴托利单抗,并在2023年和恩必普药业达成授权协议,根据协议,恩必普药业独家可再授权许可的技术授权,在大中华区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巴托利单抗。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巴托利单抗实际上是一项新型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设计,用于结合及抑制特定新生儿晶体片段受体FcRn。作为大中华区所开发的第一款FcRn抑制剂,2021年获得重症肌无力适应症的首个“突破性治疗”认证。
为了加快产品上市,和铂医药的巴托利单抗申报的适应症为重症肌无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重症肌无力及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罕见病。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神经肌肉疾病,由针对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肌肉特异性激酶或其他乙酰胆碱受体相关蛋白的自身抗体引起。
MG虽是一种罕见病,但又不罕见,全球被重症肌无力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据统计,MG实际患病率中位数为10/10万,且MG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30岁和50岁左右呈现发病双峰。
近年来,全球及中国MG治疗药物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测算,全球MG治疗药物市场将从2020年的12.6亿美元增至2025年的30.48亿美元,CAGR达19.3%;中国市场则是从0.46亿美元增至2.5亿美元,CAGR达40.2%。
目前,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仍以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血浆置换(PE)以及胸腺切除为主,生物药相对较少。
虽然目前针对MG治疗的传统药物不少,但是现有疗法只能起到缓解效果,在疾病控制、长期安全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
由于传统疗法的缺陷及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MG靶向治疗应运而生。截至目前,MG领域已开展了针对靶向B细胞(CD19或CD20)、补体C5、FcRn等为靶点的生物制剂实验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MG治疗药物,靶向创新药相对较少。目前全球范围内治疗MG的靶向创新药只有四款,分别是阿斯利康的Eculizumab(依库珠单抗)和Ravulizumab(雷夫利珠单抗)、UCB的Rozanolixizumab(洛利昔珠单抗),以及Argenx的Efgartigimodalfa(艾加莫德),其中亚力兄的两款药物均以C5为靶点,洛利昔珠单抗和艾加莫德以FcRn为靶点。
基于广阔的MG药物市场前景,MG赛道也变的拥挤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进入Ⅱ期以上的临床管线超10条,多款新药已顺利进入临床Ⅲ期,入局者包括强生、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大药企,靶点主要为FcRn。
以全球首款FcRn为靶点的艾加莫德为例,自2021年上市以来,其销售表现十分可观,2022年销售额便达到4亿美元。2023 年
6月,艾加莫德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 AChR 抗体阳性
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同年9月在中国正式商业化;据再鼎披露,至2023年底,约有1000例患者用药。
目前,艾加莫德已经纳入医保目录并执行新价格(约 800美元/针;按临床研究方案用药,相当于年治疗费用3.2万美元),2024 年1月,约 1000
例新患者处方用药,与2023年 4 个商业化月份的新患人数总和相当。中国现存超过17万gMG
患者,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残留症状或治疗不充分。按此计算,艾加莫德销售额轻松超过10亿美金。
由此可见,巴托利单抗上市后确实有望给和铂医药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但也需要意识到,巴托利单抗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并且竞争对手都是商业化体系十分完善的大药企,并且艾加莫德在中国上市且进入医保,而和铂医药没有商业化的经验,与这些商业化体系完善的药企相比,和铂医药的竞争力显的尤为单薄。
除了巴托利单抗外,和铂医药另一个核心药物便是HBM9378。据智通财经APP了解,HBM9378是和铂医药基于其专有的双重链双轻链(H2L2)Harbour
Mice ®技术平台开发的一款全人源靶向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单抗,该药物也是全球第二款全人源TSLP抗体,治疗COPD。
相比于同靶点产品,HBM9378在免疫原性和生物利用度上均实现了显著提升,并且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在猴与人体内的半衰期是Tezepelumab的2-3倍。目前,Tezepelumab的用药方案为每4周皮下注射1次。优秀的理化性质使得HBM9378可以在注射频率和剂型方面具备差异化特色。
HBM9378的IND申请获NMPA批准,成为和铂医药年内关键里程碑。尽管HBM9378尚处于早期开发阶段,但获得10亿美金的授权费用,足见资本市场对HBM9378的认可度。
不过,TSLP靶点赛道也已十分拥挤。根据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全球共40款TSLP靶向药物处于活跃的开发状态,其中一半(21/40)来自中国药企,而和铂医药的HBM9378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差异化优势需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
结语
和铂医药凭借其独特的Harbour
Mice®平台技术,成功吸引了辉瑞、阿斯利康、默沙东等全球制药巨头的合作,自2022年以来累计达成了超过40亿美元的里程碑交易。这些合作不仅显著改善了公司的现金流,还为其多管线推进提供了资金支持。然而,尽管公司在对外授权和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自身商业化仍面临挑战。
首先,和铂医药的核心产品巴托利单抗和HBM9378虽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面对商业化体系完善的跨国药企,和铂医药在商业化经验上的不足可能成为其发展的瓶颈。其次,尽管公司通过BD模式获得了短期内的现金流改善,但长期来看,营收的持续性仍然是一个问题。如何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持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将是和铂医药未来需要面对的关键挑战。
总的来说,和铂医药在技术平台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为其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但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仍需公司在商业化能力和创新研发上不断突破。
新闻来源 (不包括新闻图片): 智通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