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以来,恒指波幅渐见收窄,截至1月18日历时十个交易日,由前五日介乎20,862至21,686点 (相距823点),至後五日介乎21,223至21,947点 (相距723点),减少逾12.00%。大市成交金额也见相同趋势,前五日平均值约1,552亿港元,後五日的则约1,376亿元,减少逾11.00%。笔者认为两个主因使然,其一是临近春节假期,投资者於股市交易的意欲明显减少,故此在1月3日大市成交额处於1,200亿元之上 (约1,207亿元) 後,虽於之後两日成交额仍见增加,分别约1,496亿和1,742亿元,却无以为继。
港股交投由活跃降为健康水平
从1月6至18日,最大单日成交额约1,659亿元,受制於1,700亿元,考虑到1,200亿至1,500亿元为健康水平;1,500亿元以上为交投活跃,於本文开首指出的十个交易日,只有三日高於1,500亿元。另可留意上述两个五日平均值,先是约1,552亿元,仅与1,500亿元的活跃门槛接近,不宜视为当时交投活跃;後是约1,376亿元,更是低於1,500亿元,意味着期内港股处於交易健康水平而已,未能确认後市具续升动力。其二是与近月港股走势有关,继去年11月和12月恒指分别上升26.62%和6.37%後,本月暂见恒指再升。
约两个半月已累升超过四成七
本於上述两个月恒指已经累升逾三成四,上回类近升势要追溯至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出现连续五个月上升的罕见荣景,累升23.54% (23,459 → 28,980点),还不及去年11月升幅。要以2021年2月高见31,183点,与2020年9月底收报23,459点比较,升幅才见近三成三,与上述逾三成四接近。不过若进一步考虑到暂於今年1月已再升近9.60%,今次暂约两个半月的升浪,恒指累升47.60%。上回可比拟升势见於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内13个月只有一个月见跌,并且跌幅还不到1.50%。期内则累升49.48% (22,000 → 32,887点),留意现时恒指只要收於21,955点或以上,便超越上回大牛市。
考量二万二是否属於偏高水平
事实上,今次升市有别於上述的大牛市,上回起点在22,000点,较去年12月底的14,687点已高出近五成。假若22,000点视为港股合理水平,昨日 (2023年1月18日) 收报21,678点较22,000点仍低於320点,代表港股还未回到合理水平。就算考虑到2019年底以来的环球疫情因素,至今暂时横跨38个月,其中21个月 (2019年12月至2022年2月) 恒指处於22,000点之上,占比历时逾七成一,足见恒指就算升至22,000点亦谈不上是高水平,故此断言港股短期见顶未见理据充份;月线图更反映今次升浪实则只是维持了不久。
由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历时17个月,只有四个月为升市,意味着早前港股经历了接近一年半的漫长跌浪,波幅介乎14,597至29,490点,相距近14,900点。若以低点与现於21,678点比较,累升约7,080点,连上述差距的一半也没有,认为短期仍有上升空间。留意上述波幅的中位数为22,044点,较现於21,678点仍高逾360点,反映即或近日碍於大市成交额渐见减少,令恒指主要波幅区间维持在21,200至21,800点之间;但相信於下周春节假期後,交投会见回升,届时将有力挑战22,000点,甚至是去年4月以来的22,500点高水平。
笔者确认本人及其有联系者均没有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其一是在执笔前三十天内曾交易上述分析股票;其二在文章发出後三个营业日内交易上述的股票。此外,笔者现时也并未持有上述股份。
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