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9月10日,第十屆“一帶一路高峯論壇”在香港開幕,為期兩日,吸引超過6000名參加者,包括超過90位政商界代表發言,以及逾100個代表團參與,共同探討商貿、投資、創科、綠色發展等多方面的發展機遇,其間促成約50份政府和企業合作備忘錄,創歷史新高,突顯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功能平台的角色。
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自2016年起舉辦論壇,是香港參與及助力共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更已成為推動香港、內地及海外企業在“一帶一路”項目合作上的最大和最重要商貿投資平台。第十屆論壇以“合作求變 共建未來”為主題,加入重點市場、焦點項目和構建可持續發展平台等新元素,為企業、香港本地專業服務業界以至民間交往締造更多合作機遇。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環節致辭時表示,“一帶一路高峯論壇”促進政府、企業和人文交流,合作求變,十年來已累計逾120個國家和地區共45000多人蔘與論壇,展示超過2800個項目,透過合作和聯通構建共同願景,實踐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價值。
李家超表示:“香港特區政府全速拓展香港的國際商貿網絡。我在過去三年訪問12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大部分均率領特區高級別商貿代表團出訪,見證香港與相關經濟體達成逾160份合作備忘錄、合作協議和成果。香港已與14個“一帶一路”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約20個“一帶一路”經濟體簽署投資協定、37個“一帶一路”税務管轄區簽署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税協定。去年,香港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商品貿易額逾2,760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約八成,為同期香港對外商品貿易額增幅的三倍。”
李家超亦闡述香港在經貿投資、競爭力、人才、互聯互通、綠色及可持續發展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優勢和發展。他指出,香港是“一帶一路”的理想樞紐,作為唯一同時擁有中國優勢與世界優勢的國際城市,香港是首選合作平台,連繫區內人員、貿易、商業、教育、文化和價值,並聯通亞洲和世界。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超級優勢”,將為資本項目注入生生不息的創新動能和戰略價值,繼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以“推動務實商貿合作 促進區域夥伴關係”為題的專題午宴致歡迎辭,向與會者分享香港如何把握兩項全球重要發展趨勢——綠色及可持續發展,以及數字創新——積極推動更多合作伙伴關係,併為促進區域互聯互通作出貢獻。
綠色及可持續發展方面,陳茂波指特區政府致力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積極發揮樞紐作用,推動全球綠色轉型。在綠色金融方面,政府正致力推動轉型金融的發展,同時通過巨災債券、基建債務證券化等創新金融產品,滿足新興經濟體的不同需要。香港亦提速發展成為綠色科技樞紐,以創新技術貢獻區域減碳進程。
談及數字創新,陳茂波表示,對於“一帶一路”沿線經濟體及全球南方國家而言,香港與內地提供涵蓋金融科技、智慧醫療、雲端運算、第六代移動通信(6G)以及數字城市管理等多元化的數碼解決方案。香港已將人工智能列為重點發展策略之一,致力建設一個開放、鼓勵協作和包容的人工智能生態圈。與此同時,香港亦積極擁抱區塊鏈這項金融創新核心技術,充分發揮其在提升跨境交易效率方面的潛力。
香港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資深大律師在題為“以法共贏:共創絲綢之路願景”的專題分組論壇致歡迎辭。他表示,“一帶一路”項目的簽訂與執行定必涉及跨境法律事宜,因此國際法律服務在過程中不可或缺。他強調香港在普通法制度下的國際民事及商業法律與實務一直深受國際商界認同,而且擁有多方面優勢,包括大量具備豐富國際商業法律經驗的法律專業人才、可靠和優質的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以及與“一帶一路”國家在法律上的緊密合作。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主持以“馭變求新,共創未來”為題的政策對話環節,與其他政府代表探討在地緣政治局勢不確定的環境下,透過創新例如綠色經濟和數字化以推動經濟合作。丘應樺亦指出,“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合作提供便利的平台,以促進貿易和經濟融合。他表示,基建發展是“一帶一路”倡議其中一項主要優勢,有助擴大市場準入和消除貿易壁壘,從而促進投資、創造職位和改善生活水平。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和相關機構與海外政府和機構在論壇上展示了九份合作備忘錄,涵蓋律政司、香港金融發展局、廉政公署、香港海關、香港天文台、香港貿易發展局、投資推廣署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以及巴基斯坦、印尼、匈牙利、卡塔爾、柬埔寨、阿曼蘇丹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推動雙邊合作和交流。論壇亦促成其他約36份涵蓋多個領域的合作備忘錄。這些備忘錄連同最近在論壇前落實的新項目和交易,總值約10億美元。
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具有發展潛力的東盟與中東市場。論壇新增“一帶一路”重點項目的環節,介紹泰國和沙特阿拉伯城市發展的招標項目,“一帶一路”辦公室聯同香港建造業議會及香港貿易發展局推出機制,分享信息,便利香港企業和專業服務跟進東盟和中東項目的商機。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