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智通財經APP獲悉,高盛時隔半年之後再次重磅發聲,明確表態 “再次入場,做多中國”。近期中國市場走勢強勁,無論港股還是 A
股,多個指數持續上漲,背後是政策、業績、資金等多重因素的共振。當前市場有哪些亮點,又該如何佈局呢?
港股和內地市場均漲勢如虹,多指數創階段性強勢——南向資金正加速流入港股,8月15日,儘管港股三大指數略有回調,南向資金淨買入約358.76億港元,刷新歷史最高單日淨買入紀錄,今年累計淨流入達9389.21億港元,已遠超去年全年8078.69億港元。
A股三大指數今日則放量大漲,滬指再度回到3700點附近。成交額超過2.2萬億,成為A股歷史上第29個成交額突破兩萬億的交易日。
從 4 月初至今,滬深 300 指數連漲四月,有望創下 2020 年以來最長連漲紀錄。其中,以科技股為主的中小盤指數表現尤為突出,滬深 1000
指數(剔除 OFAC 成分股)累計上漲超過 12%。更關鍵的是,這輪反彈並非 “虛火”—— A
股月均成交額連續三個月增長,實打實的交易活躍度支撐着行情。
五大核心驅動力,撐起市場信心
1. 政策發力:消費與產業雙管齊下
政府近期推出個人消費貸款利息補貼計劃,直接提振消費信心;而在新能源領域,八家鋰電企業達成 “暫停擴產” 共識,“反內卷”
行動推動行業估值修復,相關股價應聲大漲。政策既拉需求,又穩供給,給市場吃了定心丸。
2. 科技股業績爆發:AI 成最大催化劑
科技財報季開啟,龍頭企業表現亮眼:
騰訊 2025 年二季度營收 7529.06 億元,調整後每股收益 27.52 元,均超市場預期 3%;受益於 AI
驅動的投放效率提升,騰訊營銷服務收入同比增 20%,其中視頻號、小程序廣告均漲 50%,微信搜一搜廣告漲 60%;遊戲收入同比增 22%,《三角洲部隊》等經典
IP 持續貢獻力量;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收入增 10%,AI 相關服務需求激增。
不止騰訊,京東、網易等企業也交出穩健答卷:京東零售核心利潤同比增 38%,網易遊戲收入、遞延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老牌 IP 的 “長青屬性”
凸顯。
3. 資金面給力:散户主導,情緒未過熱
本輪行情中,散户投資者成為主力 —— 融資融券餘額突破十年新高,達 2020.35
億元,但高盛散户情緒指標顯示當前仍屬温和,未出現過度狂熱,意味着後續仍有上升空間。
(A 股融資融券交易未平倉餘額,黃色線為10年高點)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隊” 操作平靜,説明市場上漲更多依賴 “真實需求”,而非短期政策託底,基礎更紮實。
4. 外資 “回補” 預期升温
高盛數據顯示,7 月其 Prime
經紀賬簿對中國市場呈淨流出,但當前名義總市值與淨市值出現背離。機構認為,若全球資金集中回補買盤,可能進一步放大上行動能。此外,香港最受做空的股票籃子漲
2.7%,超過恆指漲幅,空頭回補也在助推行情。
5. 流動性保駕護航
中國 6 月流動性供應同比增長 4.6%,為兩年多來最大增幅。充裕的資金環境不僅對沖了潛在的獲利了結壓力,更為股市提供了持續支撐。
佈局思路:聚焦這些方向
高盛交易台明確表示,當前仍偏好港股和A股的中小盤指數(中証 500/1000)。
從具體板塊看,高盛偏好的方向為:
科技與 AI 產業鏈:騰訊、京東等企業的 AI 應用已見成效,半導體(如銳捷網絡、神通電腦)、數據中心(萬國數據、世紀互聯)受益於算力需求爆發,800G
交換機等細分領域增速驚人。
消費復甦鏈:政策補貼直接利好消費貸款相關行業,疊加零售企業基本面改善(如京東零售利潤增長),可關注優質消費龍頭。
“反內卷” 行業:鋰電、光伏等達成產能共識的板塊,競爭格局優化,龍頭企業盈利有望修復。
高成長中小盤:中証 1000 指數成分股多為細分領域隱形冠軍,受益於流動性寬鬆和產業升級,彈性值得期待。
當前中國市場的反彈,是政策、業績、資金共振的結果。高盛的 “做多” 信號,或許正是對這一趨勢的確認。
對於投資者而言,把握科技升級、消費復甦、產業優化的主線,或能在這輪行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