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卡羅特登陸港股獲超1347倍認購,首日上漲58%,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智通財經APP瞭解到,在經歷兩年的相對低迷後,港股IPO市場終於在今年迎來轉機。根據畢馬威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共有45家新公司在港股上市,募資總額達到556億港元,港交所的IPO募資規模也由此回升至全球第四。
首日大漲的卡羅特正是港股IPO市場近期火熱的一個縮影。不過即使市場火熱,同樣“有人歡喜有人愁”。同樣是近日IPO上市,太美醫療科技(02576)卻成為了港股火熱IPO市場的“背景板”。
作為十一過後首家上市的港股企業,身俱“數字醫療”、“SaaS”等概念,太美醫療科技的暗盤跌幅卻達到13.23%,並在上市首日的10月8日遭遇了港股大盤迴調行情,開盤即破發。公司上市發行價為13.00港元/股,但當日開盤價僅有11.24港元/股,並最終以9.20港元/股收盤,較發行價跌29.23%。
次日公司股價同樣未能企穩回升,雖在早盤出現小幅高開,但後續股價卻一路震盪下行,最大跌幅達到13.04%,股價最低來到8港元,較發行價跌去38.46%。
折戟科創,轉戰港股
作為國內最大的生命科學領域數字化解決方案供應商,太美醫療的上市之路一開始並不順利。公司曾於2021年12月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但2023年3月IPO未能過會,隨後才選擇轉戰港股。
之所以不順利,或許與其自身概念尚需市場教育,存在不小關係。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其將自身定位為一家專注於醫學科學行業的數字化解決方案供貨商,核心理念在於公司通過研發的數字化協作平台(TrialOS及PharmaOS)扮演連接醫學科學產業鏈各方(包括藥械企業、醫院、第三方服務供貨商、患者及監管機構)的樞紐角色。簡言之,太美醫療科技更像是一家“科技型CRO”,在業務上充當創新藥企的“賣水人”。
根據灼識諮詢的資料,太美醫療科技是國內唯一一家能夠為中國醫學科學行業提供從研發到營銷的一站式數字化解決方案的供貨商。
由於缺乏市場參照企業,太美醫療科技在科創板上市時遇到不小阻力,還就各類情況被上交所三輪審核問詢。其中在上交所第二輪問詢中,便提出需要公司回覆“發行人的數字化服務、上海聖方科技型CRO和傳統CRO的區別及差異”。
太美醫療科技在其回覆中則提到“公司以數字化技術建設行業數字化協作平台,以數字化能力支持客户業務的線上化開展,致力於成為行業數字化時代的基礎設施,與傳統CRO尋求數字化提效的理念根本不同。因此,雖然在部分業務上有重疊,但兩者的業務模式、技術基礎、發展方向、商業邏輯都存在差異。”
眾所周知,數字化概念技能近年來在各行各業大火,太美醫療科技的數字化技術概念立馬引來了眾多明星企業和投資機構投資。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成立至今,由於補上國內臨牀試驗數字化的缺口,加上精準踩中國內藥審改革的風口,太美醫療科技先後經歷8次融資,融資金額超20億元。據招股書披露,2020年9月,太美醫療完成最後一輪融資,由騰訊、高瓴創投、雲鋒基金等領投,晨興資本、經緯中國等機構跟投。本輪融資後,太美醫療的估值高達81億。
不過,即便得到了眾多明星機構的背書,太美醫療科技依舊未能叩開科創板大門。去年3月,上交所終止太美醫療科技的科創板IPO上市審核。上市審核委員會審議認為,報告期內,太美科技未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開展生產經營,未充分披露有利於投資者作出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的重要信息,不符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註冊管理辦法》第三條和第三十四條的相關規定。至此,太美醫療科技最終未能過會,科創板IPO終止。
今年以來,醫藥企業遞表港交所的數量明顯增多,其中有多家公司在A股上市受阻後轉向上市門檻相較更低、上市成功率更高的港股市場,太美醫療科技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公司想要適應港股醫藥板塊的投資邏輯和風格,似乎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概念”難當“乾糧”
雖然近期在美聯儲降息以及國內牛市推動下,港股藥械板塊回升明顯,但從個股情況來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轉變並未出現明顯改變,營收水平、造血能力以及負債情況等財務指標依舊是投資者研判公司成長確定性的重要因素,這對於業務尚在起步階段的太美醫療科技顯然不太友好。
據智通財經APP瞭解,從營收的表現來看,伴隨着近三年客户規模的擴大,太美醫療營收也呈穩步向上的態勢。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三個月公司實現收入分別約為4.66億元、5.49億元、5.73億元及1.32億元,逐年增長,年複合增長率為10.88%。
雖然營收保持穩步上行,實際上公司卻常年在虧損的邊緣掙扎——2021年至2023年,太美醫療短短3年時間累虧約12.6億元。截至2024年3月31日,該公司延續虧損之勢,淨虧損為1.18億元。
公司常年虧損的原因歸根究底在於高昂的“三費”。報告期內,太美醫療分別產生銷售開支1.79億元、1.85億元、1.5億元及2435萬元,分別佔同期總收入的38.5%、33.6%、26.3%及18.4%;同期,研發費用佔收入比例分別為40.9%、37.9%、29.5%、20.6%。
對此,公司也在招股書坦言虧損原因,虧損主要來源於公司各業務發展迅速,由此帶來的人員擴張導致的工資薪酬和股份支付金額大幅增長,疊加業務發展相關的各類費用增加,營業收入無法覆蓋主營業務成本和期間費用的增加,最終導致公司報告期內淨利潤虧損較大。不難看到,由於太美醫療科技相較傳統CRO屬於全新業態,導致其市場教育成本大增。
持續的虧損下,也導致太美醫療現金流動性表現不佳。2021年至2024年截至3月31日止三個月,公司經營活動所用現金流分別約為-2.12億元、-3.29億元、-3.51億元及-1.13億元,持續為負。同期,公司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約為13.24億元、6.79億元、6.68億元及5.78億元,縮水嚴重。
值得注意的是,太美醫療科技今年陷入了一個“虧損持續,客户流失”的惡性環境中。2024年一季度,太美科技在持續虧損的情況下,擁有的客户數從2023年年末的1107個縮減至870個。眾所周知,目前海內外醫學科學行業對於數字化的需求巨大,但公司客户數量卻在此時出現逆勢減少,這一關乎公司收入預期的現象值得投資者保持關注。
從業務端來看,太美醫療科技無疑是科技型CRO這一新業態下的執牛耳者,但這一新業態的市場價值根本來源於對傳統CRO的替代邏輯,這顯然需要公司硬核的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做支撐,來不斷擴容這一新業態的想象空間,但從公司目前的業務發展情況來看,太美醫療科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智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