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科技股出現調整。
恆生互聯網科技業指數自10月3日以來下跌16.14%。
然而,在市場回調背景下,資金並未撤離,反而呈現明顯流入跡象。
近兩個交易日,恆生互聯網ETF(513330)淨流入資金16.61億元,在所有跟蹤港股市場的ETF中位居首位。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01
AI趨勢明確
常規地,還是從消息面上尋找答案。
最大的一個,是阿里巴巴正式宣佈“千問”項目,全力進軍AI to C市場。
據阿里巴巴官方微博稱,阿里巴巴用最強模型打造最佳個人AI助手,不僅能與用户“對話”,更能為用户“辦事”,打造未來的AI生活入口,將陸續覆蓋辦公、地圖、健康、購物等多個生活場景,免費開放,人人可用。千問APP公測版已登陸各大應用商店,網頁端與PC版同步開放。
預示着阿里巴巴在AI應用方面又邁進了一大步。
阿里在自身賽道里本來就有穩固的地位,現在又在加大AI研發、算力投入、模型應用等方面的力度,讓AI真正融入到主營業務裏,培育更多的新增長點。
實際上,不只阿里,絕大多數的互聯網大廠都在積極擁抱AI,騰訊、百度、京東、美團等,都在AI基建、AI應用上開足了馬力。
目前,AI 已經開始滲透到這些大廠的各個業務環節,比如電商的推薦系統、廣告的精準投放、內容平台的生成效率、本地生活的運營優化等。
隨着技術繼續深化,這些企業的業務模式和效率也在不斷變化。
而且,從企業自身條件來説,這些互聯網龍頭手裏有三樣“硬資產”:龐大的用户規模、多年積累的數據資源、以及充沛的現金流和研發投入,加上成熟的商業化體系,使它們在AI週期中更容易把技術轉化成實際產品和業務增長。
另外,從政策來看,國內對平台經濟的監管已經趨於常態化,支持創新、推動數字化發展的方向更明確,給互聯網企業推進長期研發和應用落地提供了更好的土壤。
在大廠的業績增長數據上,也可以看到AI的作用。
以恆生互聯網ETF(513330)所跟蹤的恆生互聯網科技業指數(HSIII.HI)為例,已經公佈25Q3財報的公司中,權重成分股前二的騰訊,單季實現營收1928.7億元,同比增長15%;經營利潤(Non-IFRS)725.7億元,同比增長18%。前三季度,騰訊營業收入達5573.95億元,同比增長14%;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1665.82億元,同比增長17%。
增長的重要因素,其中一個正是AI。
例如,利用AI優化廣告定向,提升點擊率;推出智能投放產品騰訊廣告AIM+,實現自動化投放;利用AI提升遊戲內容製作效率;通過AI提升遊戲用户參與度;騰訊元寶接入微信、騰訊會議等數十款應用,日活躋身國內前三;AI應用(如騰訊AI工作台ima、QQ瀏覽器AI功能)用户數激增。
騰訊的例子説明,AI不再僅僅是財報中的一個概念,而是推動業績增長、優化運營效率,併為其長期發展構築堅實護城河的核心力量。
02
機構買入
恰逢近期,海內外大型基金及知名投資人公佈第三季度的持倉情況。
根據已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13F文件,其中對中概股和港股互聯網公司最新持倉變動如下:
1. 高瓴資本(HHLR Advisors):
最核心的操作是大幅增持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其中增持阿里巴巴214萬股,增持拼多多161.58萬股。同時,繼續加倉百度,成為第六大持倉股。
至此,中概股成為其投資組合中佔比最高的部分。
2.景林資產(Greenwoods):
對阿里巴巴的增持比例高達81%,同時大幅增持拼多多,使這兩家公司成為其美股組合中最重要的持倉。
3. 高毅資產(Hillhouse Capital):
新進了貝殼和網易。
4.大衛·泰珀(David Tepper)的Appaloosa基金:
大幅增持百度,使其成為基金重要的持倉。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減持了阿里,但其對阿里的持倉仍高達11.5億美元。
5.東方港灣:
首次買入阿里巴巴。
值得注意的是,沃倫·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在第三季度做出了重大決定,首次建倉谷歌母公司Alphabet,斥資43億美元,使Alphabet位列其第十大重倉股,這一操作顯示了伯克希爾開始認可並涉足人工智能領域。
從上述持倉變動可以看出,頂級投資機構在第三季度的操作呈現出幾個明顯趨勢:
第一,是聚焦AI商業化落地。無論是巴菲特買入Alphabet,還是高瓴增持阿里和百度,都是看好其大模型和AI技術在搜索、電商、雲業務等核心業務中帶來的實質性的收入增長和效率提升。
第二,中概股的價值重估機遇。多家機構認為,儘管部分中概股在2025年已有顯著漲幅,但其估值相較於其基本面和現金流潛力,仍存在重估空間。
以恆生互聯網ETF標的指數為例,截至11月17日,其PE(TTM)為21.1倍,處於指數發佈以來14.93%的歷史分位點,意味着歷史上約85%的時間估值水平高於當前位置。
橫向對比國際主要科技指數,其當前估值也低於納斯達克指數(40.9倍),整體估值水平相對較低。
03
內外資本合力
從更宏觀的資金流向上看,港股互聯網科技大廠的吸金能力可以説相當強。
截至2025年11月17日,根據香港交易所公佈的中央結算系統(CCASS)數據,南向資金通過港股通渠道年內淨買入額超過1.3萬億港元,遠超2024年同期。
從具體標的來看,南向資金在互聯網科技板塊的配置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特徵。
據同花順的統計數據,截止2025年11月17日,阿里巴巴年內累計淨買入達1595.76億港元;美團-W獲得681.19億港元的淨流入;騰訊控股獲得277.52億港元淨買入。
國際機構資金流向,也出現結構性轉變。
根據全球資金流向監測機構EPFR Global的數據,2025年5月至10月期間,外資專注港股投資的股票型基金,累計淨流入資金達677億港元,徹底扭轉了2024年同期淨流出的態勢。
高盛亞洲互聯網研究主管在11月初的研究報告中指出:
當前港股互聯網板塊正處於估值重構的關鍵階段。南向資金的持續流入正在改變傳統的估值體系,而國際投資者的逐步迴歸將進一步推動這一進程。
高盛預計,2026年港股通年均淨流入規模有望維持在8000-10000億港元水平。
雖然目前全球的科技股都處於回調狀態中,但擁有優質基本面,處在AI賽道C位的科技公司,仍然會是市場和資本關注的焦點。
在這個角度上,可以解釋為何有資金選擇“逆向”投資。
回看過去幾年,AI概念一直主導了全球科技投資,行情上漲之後,通常需要經歷回調,等到回調到位之後,資金又會重新介入,創造新一輪上漲行情。
這一輪接一輪上漲的核心動力,是AI公司的業績增長。即便有業績不及預期的時候,但只要股價充分回調,是有機會反彈的,原因在於AI趨勢明確,真正受益的公司,業績上就會有正向反饋。
因此,回調並不需要特別恐慌,反而應該及時跟進,並識別可能出現的變盤機會。
04
何時會結束?
一般而言,回調持續時間多久、幅度要深,其中一個重要的基準,在於之前漲了多久,漲幅多大。
今年的低點,港美A,基本都出現在4月初,也就是美國總統發出對等關税威脅的時候。
不過,這個低點持續的時間非常短,首先是特朗普火速給對等關税3個月談判時間,市場也迅速開啟了反彈模式,隨後更是在談判順利進行的利好刺激下一步步走高,並很快超過了對等關税發佈前的高點。
從時間上看,這一輪上漲持續了半年,各大指數創出歷史或近年來的新高,指數漲幅區間集中在30-60%。
這麼短時間內,這麼大的漲幅,放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當中必然積累了大量的獲利盤,正所謂漲多了就會跌,不管是從資金方角度,還是技術面角度,一個相對長時間的調整,都是有必要的。
還是那句話,除了跟蹤市場走勢,以識別可能出現的轉折。
更重要的,是始終聚焦於核心的AI科技公司。
如恆生互聯網ETF(513330)跟蹤的指數,囊括了一大批優質的互聯網平台型公司,且大家都很熟悉——騰訊、阿里、美團、快手、百度、京東等,覆蓋電商、社交、本地生活、內容平台等各種常用場景。
這些公司和AI的聯繫非常緊密,整體AI含量高達97%,DeepSeek 含量也有86%。
恆生互聯網ETF(513330)還是同標的產品中,規模處於斷層領先的位置,最新規模為343.41億元,支持T+0交易。
此外,其聯接基金(A/C:013171/013172)為場外投資者佈局AI+互聯網核心資產提供了便捷路徑。
(全文完)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