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A港股市場繼續震盪,滬指收漲0.18%,創業板指漲0.25%,恆指收跌0.38%,恆生科技指跌0.69%。
板塊中,能源金屬領漲,石油、化工、銀行等傳統紅利資產走強,“三桶油”A+H股同時發力,帶動港股通紅利ETF廣發(520900)逆勢漲1.39%,明顯跑贏大市。
四季度以來,科技股步入估值調整,同時市場資金開始向紅利資產轉移,形成了一次風格切換。比較典型的高股息紅利資產,譬如石油化工板塊裏的“三桶油”相繼發力,10月以來平均上漲幅度超過23%。
“科技”與“紅利”近幾年輪流唱戲,對於投資者而言,理解並順應風格切換,比押注單一風格更為重要。
01
“壓艙石”的價值
穩健的資產配置,是為投資加上一道保險的重要策略,大多數操盤多年且取得亮眼成績和得到市場認可的投資大佬,無論是在什麼行業,他們的配置策略中都會選擇較大部分的穩健龍頭作為壓艙石。
典型如股神巴菲特,其長期投資配置結構完美詮釋了“以穩健龍頭為壓艙石”的資產配置邏輯。其前十大重倉股長期佔據組合市值的70%以上,且幾乎均為消費、金融、能源等領域的絕對龍頭,這些標的長期為他貢獻了持續且穩定的收益。
比如自1988年買入可口可樂後便長期持有,至今已達37年,其百年品牌形成的壁壘、全球分銷網絡帶來的穩定現金流,讓巴菲特累計獲得超70億美元分紅。再如持有美國運通長達61年,其高端客户羣體和全球支付網絡構建的抗週期能力,使其年化回報率約20%,成為組合中持續盈利的關鍵標的。
即便是科技領域的蘋果,巴菲特看中的也是其兼具科技與消費的雙重屬性,全球生態系統帶來的穩定現金流和高分紅政策,而非單純的技術迭代紅利,即便2024年有減持動作,也僅是出於税收考量,並非長期看衰,蘋果至今仍是其第一大重倉股。
在國內,同樣的邏輯也非常適用。
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均超9%的增速實現跨越式發展,城市化率從36.22%飆升至2024年的66.16%,在其中,能源、公用事業、通信、金融作為經濟的關鍵基石,成為這場發展浪潮的直接且長期受益者。
同時,這些行業中,央企國企憑藉政策保障、資源掌控力和社會責任擔當,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主導力量,在過去二十餘年中,它們構成了國內股市裏“穩健增長+持續分紅”投資價值體系的重要基石,是能穿越週期的核心資產。
比如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石化)作為國內煉化龍頭,2000年營收僅3600億元,2024年已突破3萬億元,24年間增長7.5倍;淨利潤雖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但長期保持穩定,2000年至2024年累計實現淨利潤超1.8萬億元。
中國石化自2001年上市以來,累計派發現金紅利超6500億元,截至2024年末,股息率連續10年穩定在5%以上,遠超同期10年期國債收益率。
中國石油同樣表現亮眼,2007年上市後雖經歷油價週期調整,但2020至2024年累計分紅仍達3200億元,在保障國內原油供應占比超50%的同時,為投資者提供了可靠回報。
還有作為煤炭行業央企龍頭的中國神華,2007年上市至2024年,營業收入增長了近十倍,累計實現淨利潤超1.2萬億元,累計分紅超7000億元,分紅比例長期維持在60%以上,2024年股息率達6.8%,在煤價高企的年份,其股息率甚至可以達到8%-10%,是市場上公認的“現金牛”。截至2025年11月,其總市值穩定在8400億元以上,即使在煤炭行業週期性低迷時期,其盈利水平也遠超行業平均,印證了核心資產的穩定性。
在通信行業中,中國移動的發展歷程堪稱行業典範。2000年,其移動用户數僅1億户,營收不足500億元;2024年,用户數突破10億户,其中5G用户達8.2億户,營收增至9800億元,二十四年間營收增長近20倍。目前中移動的A股市值高達2.34萬億元,成為國內市值最高的通信企業。分紅方面,中國移動同樣慷慨,2020至2024年累計分紅超3000億元,2024年股息率達7.2%,超越多數銀行股。
中國電信的2024年的營收6200億元,也比2000年增長了15倍,自2021年A股上市以來,累計分紅超800億元,股息率穩定在6%以上,也是高股息央企的重要代表。
這樣的代表行業和公司還有很多,尤其是公用事業,工業、金融、交通運輸等領域。
02
越發被認同的共識策略
風格切換在A股市場並不罕見。近幾年,“科技”與“紅利”共同繁榮的規律性特徵也越發顯著。這讓投資者們意識到,“科技”與“紅利”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可以共存的投資選擇。
風格輪動是股票市場一個顯著特徵,理解並順應A股市場的風格輪動規律對於投資者選擇標的和擇時至關重要。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當科技股表現優異時,高股息資產就會被邊緣化。但事實恰恰相反,科技股的短期爆發並不會削弱高股息資產的長期吸引力。
回顧過去十年,A股市場中的投資風格經歷了多次轉換。
以中証科技指數為代表的科技成長型股票,通常在經濟增長期或技術革新時期表現出色。例如,在2015年,中証科技指數曾以86.45%的驚人漲幅大幅超越其他風格指數。
而當市場情緒轉冷、流動性收緊時,如2016年,科技指數下跌約18%,此時智選高股息指數(932305.CSI)憑藉其穩定的分紅能力和較低的波動性,顯著跑贏科技板塊。2022年再次驗證了這一規律。當年中証科技指數跌幅高達32%,而智選高股息指數僅下跌約7.19%,顯示出更強的抗跌性。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起,智選高股息指數進入了長期上行通道,累計漲幅顯著,尤其在2020年之後,其年度漲幅多次超過10%。到2024年底,該指數累計上漲幅度已達959.96%,充分展示了其長期配置的價值。
此外,國新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931722.CSI)也提供了另一個視角來看待紅利策略的表現。這隻指數聚焦於具備穩定分紅能力的央企及國企,特別是在港股通渠道下的優質標的。數據顯示,該指數在2021年至2024年間表現穩健,2021年上漲19.89%,2022年小幅下跌2.11%,2024年更是大幅上漲23.73%。截至2025年11月19日,該指數年內仍保持15.25%的漲幅,證明了其強大的抗跌性和持續增長潛力。
這些數據共同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便在科技股風光無限的時期,紅利資產依然能夠提供穩健回報,並且在市場不確定性增加時,它們往往更能吸引資金流入。
原因就在於兩者滿足的是不同的投資需求。科技股追求的是未來成長性溢價,適合風險偏好較高的投資者;而高股息資產提供的是確定性的現金流回報,更適合穩健型資金。它們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可以共存的投資選擇。
這就使得,投資紅利股、高息股資產成為了近年來市場越發認同的共識策略。
比如聚焦A股高股息資產的高股息ETF(159207),跟蹤標的指數為中証智選高股息策略指數,選取50只連續分紅且現金分紅預案股息率較高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成分股,權重主要側重資源品、基礎設施與金融行業,近9日連續獲資金淨流入。
值得一提的是,市場上跟蹤中証智選高股息指數的ETF,目前只有高股息ETF(159207)這一隻。
從年度收益來看,中証智選高股息全收益指數在2020-2024年五年間,每年均實現正收益。從近5年來看(2017.1.1-2025.11.18),中証智選高股息全收益指數累計漲幅111.54%,大幅跑贏紅利低波100全收益指數、中証紅利全收益指數、滬深300全收益指數。
有意思的是,由於港股長期存在“估值折價”,在同類紅利或高息資產中,港股股息率往往比A股高得多。比如中遠海控,截至11月19日,其H股的最新動態股息率12.4%,A股的為10.4%,差值達2%;中國交建的H股的最新動態股息率6.35%,A股的為1.88%,差值高達4.47%。
因此這通過ETF佈局港股市場上的優質紅利資產也深受資金的青睞。
以港股通紅利ETF廣發(520900)及其場外聯接(022719/022720)所跟蹤的中証國新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為例,該指數聚焦高股息國資央企資產,指數前三大行業(及權重)分別為石油石化(29.7%)、通信(21.2%)、交通運輸(13.5%);前十大成分股權重佔比合計達72.4%,涵蓋能源領域的“三桶油”(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和通信領域的“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龍頭央企,呈現出顯著的價值風格和防禦性特徵。
從歷史表現看,中証國新港股通央企紅利指數長期超額收益顯著,自指數發佈以來至今(2017.6.28-2025.11.18),其全收益指數累計漲幅達119%。其中,中石油、中移動、中國神華、中國海油等多家巨頭自2022年以來都實現了市值翻倍,顯著跑贏大盤。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持指數明顯增長的同時,該指數還長期保持了長期維持在4%以上較高的股息回報,最新股息率5.83%,充分體現"長期持有、穩健增值"的投資價值。
03
尾聲
歷史雖然不會簡單重複,但一定會遵循相似的規律和邏輯發展。
從長期視角來看,科技賽道資產與紅利高息資產的週期輪迴和螺旋向上,是不變的規律。在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增長,科技樹不斷點燃的新發展格局下,無論哪一個投資方向,未來的成長空間註定讓人期待。
如何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找到平衡點,實現長期穩健的回報,是每一個投資者的必修課。(全文完)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