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被視為穩定獲利來源的蘋果 (AAPL.US) 服務部門,近期因涉及 Google (GOOGL.US) 搜尋分潤協議與 App Store 監管訴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法律與競爭壓力。投資人擔心,這些挑戰恐動搖蘋果核心業務的成長潛力與高估值地位。
根據《Investing.com》報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 Erik Woodring 警告,來自 Google 的流量獲得成本(TAC) 與 App Store 收入合計約占蘋果服務營收的 60%,目前「都處於風險之中」,或將衝擊蘋果毛利與本益比評價。
蘋果服務部門主管 Eddy Cue 在美國司法部對 Google 的反壟斷訴訟中指出,基於使用者愈加傾向使用 AI 搜尋引擎,Safari 的傳統搜尋量在今年 4 月出現 20 多年來首度年度下滑。
Cue 更坦言,對於可能失去 Google 搜尋分潤收入感到「徹夜難眠」。
Woodring 表示,在蘋果服務毛利率由 2018 會計年度的 60.8% 提升至 2025 會計年度上半的 75.4% 中,TAC 與 App Store 收入發揮了重大作用。
若這兩大支柱收入受到結構性侵蝕,將動搖蘋果過去「高利潤、高成長」的服務模式。
此外,摩根士丹利也指出,市場可能「過度解讀」這些警訊。雖然 6 月季的數位廣告營收預期僅成長 3%,但 9 月季可能回升至超過 5%。蘋果仍憑藉其高收入用戶群與裝置生態控制力,成為搜尋引擎與 AI 平台的關鍵夥伴。
報告中指出:「即使未來搜尋行為改變,蘋果仍是入口守門人,並有能力維持甚至提升其搜尋變現的效率。」
不過風險仍在。Google 流量獲得成本約佔蘋果每股盈餘(EPS)的 13%,若遭侵蝕將帶來顯著衝擊。
分析師就指出,若公司逾 20% 的獲利來源存在結構性風險,其高估值倍數是否仍能維持仍是未知數。
目前 Google TAC 占蘋果每股盈餘約 13%,若該分潤模式遭到侵蝕,可能造成獲利結構重大變化。
分析師就質疑道,當超過 20% 的獲利來源面臨結構性風險,蘋果的高本益比評價是否還能站得住腳,是一大問題。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認為,這些擔憂可能會限制蘋果的本益比,直到即將到來的催化劑,包括 WWDC 開發者大會、iPhone 17 發布和 6 月新季度報告等重要事件,才能釐清數位廣告與服務營收表現是否止跌回穩。
Woodring 最後強調:「短期內,股價上漲的幅度可能會受到限制,即使是在下一份財報公布之後,預計投資人也將開始更加嚴格檢視蘋果服務部門的成長前景,並重新評估過去從未質疑的估值基礎。」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