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導指出,印度正跟美國進行分三階段貿易協議談判,首階段臨時協議預計於 7 月前達成,屆時恰逢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 90 天休兵期屆滿,但川普上周聲稱印度已提出「零關稅」協議,引發外界對協議真實性與可行性的熱議。
知情人士向《彭博資訊》表示,印度與美國首階段協議將聚焦工業品市場准入、部分農產品輸出及質量控制等非關稅壁壘,旨在緩解長期貿易摩擦。
印度商務部長戈亞爾 (Piyush Goyal) 正於華盛頓訪問,預計本周跟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會面,推動談判進程。第二階段協議則可能在 9 月至 11 月成型,涵蓋雙方上月同意的 19 個領域,包括服務業與技術合作,而最終階段則瞄準全面經貿整合,預計明年完成。
值得關注的是,第二階段協議時間點可能與川普參加美日印澳 Quad 會談及訪印行程重疊,分析認為此舉有望強化外交與經濟聯動效應。
川普上周聲稱印度已提出「零關稅」協議,引發市場對美印經貿關係升溫的猜測。對此,熟悉內幕的印度官員坦言,該提議「有一定可信度」。
從新德里角度,零關稅可助其低端製造品以成本優勢搶占美國市場,推動中低端供應鏈地位提升。
數據顯示,2023 至 2024 財年印美雙邊貿額僅 1183 億美元,遠低於中美規模,協議有望能顯著擴大貿易規模。
但有分析指出,川普的「美國優先」可能使協議條件嚴苛。印度若想獲取美國市場准入,恐必須在農產品進口、產業補貼及匯率政策等敏感領域讓步。越南此前曾嘗試類似協議卻遭華府駁回,顯示美國要求往往超出對方承受範圍。
此外,印度本土保護主義政策如限制沃爾瑪等外資超市與美國自由市場理念存在根本衝突,進一步增加談判阻力。
對莫迪政府而言,零關稅協議短期雖能提振製造業與出口,但長期風險不容忽視。印度目前缺乏高端產業競爭力,若被迫開放市場,本土企業恐遭美國商品衝擊。
更重要的是,川普政府可能以「零關稅」為籌碼,要求印度在技術轉讓、國防採購等戰略領域妥協,這將觸及莫迪政府的紅線。
美國商務部前官員表示,印度想要美國讓步,必須付出代價。印度官員私下也承認,「所有細節仍在討論」,並暗示協議最終形態仍存變數。
儘管雙方對談判進展保持樂觀,但分析認為,美印三階段協議更可能是一份「漸進式妥協文件」,而非實質性自由貿易協定。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