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集團 (C.US) 執行長范潔恩(Jane Fraser)表示,市場正在透過對資產的更大風險進行定價,來發出「轉變」信號,並顯示背後有更深層的因素正在發生。
范潔恩指出,如果投資人希望從市場中尋找清晰度,能會有點失望;但若想尋找訊號,它們無處不在。即使股市動盪,美國公債殖利率仍在上升,美元通常是避險資產,但在以往上漲的時候卻走弱了。
這現象顯示,金融市場正在發生一些更深層的事情——投資者不僅在為短期風險定價,還正在重新審視一些長久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信念。
這點從資金的流動方式一窺而知。
退休基金與資產管理公司正更傾向於投資日本、印度和部分歐洲地區。對沖基金變得更加謹慎,並未追逐 4 月份股市的反彈;主權財富基金則進行更積極的資產多元化,對美元的避險程度已達多年來未見的水準。
美國失去三 A 頂級信評,給市場帶來了負面驚訝。週一股市全面下挫,10 年期美國國債殖利率突破了關鍵的 4.5% 水準。
關稅效應尚未完全顯現 企業第三季財報是看點
另一個潛伏在市場中的「意外」是第三季財報季,通常會在 10 月中旬開始。專家認為,關稅的累積效應在第三季將最為嚴重,這讓仍然樂觀企業獲利亮眼的分析師感到失望。
Trivariate Research 創辦人 Adam Parker 認為,從宣布關稅到實際影響企業獲利之間有時間差,「所以我預期第三季的財報數據比較可能會稍微疲軟一些。」
范潔恩也持相同觀點,指出關稅的經濟後果需要時間才能顯現。
她表示,關稅就像成長齒輪中的沙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增加摩擦。雖然美中雙方達成降低關稅的臨時協議,但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公司正在暫停決策、推遲資本支出並暫停招聘。許多公司正在為從需求衝擊到供應商不確定性等二階和三階效應做準備。
許多企業執行長透露,他們可以承受 10% 的關稅,但 25% 或更高的關稅會改變計算結果。一些製藥公司正在將生產轉移到美國,以避免關稅並利用現有的雙重採購能力;汽車零件製造商也在探索搬遷方案,儘管設施建設需要較長的準備時間;航空公司正在重新制定航班時刻表並加速購買飛機,尤其是飛往美國的航線。
范潔恩強調,目前這些措施都是漸進式的,即使關稅降低,對信任、供應線和計劃週期造成的干擾也需要時間消除。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