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這些公告所顯示的,大型科技公司今年將在人工智慧 (AI) 上投入大量資金。
根據統計,微軟 (MSFT.US) 、Alphabet (GOOGL.US) 和亞馬遜 (AMZN.US) 等所謂的超大規模企業,以及社交巨頭 Meta Platforms (META.US) , 將在未來一年總計投資 3250 億美元。
過去幾周,股市對這些公司公告的反應褒貶不一,而這些投資究竟如何轉化為獲利結果,仍然有待慢慢觀察。
但對整個股市而言,投資的方向遠不如投資細節重要。
Arm Holdings (ARM.US) 執行長哈斯 (Rene Haas) 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表示,任何對 AI 未來的擔憂都將透過這些大型科技領導者提出的支出計畫來解答。
他說,「當科技領導人像是納德拉 (Satya Nadella)、皮查伊 (Sundar Pichai) 或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說:『我不是說過要進行 800 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嗎?但現在我想將這個數字削減三分之二』時,這才是值得警惕的危險信號。」「這就是值得關注的東西。」
目前,這些領導人正在為繼續由 AI 交易推動的股市大開綠燈。
這些科技巨頭以及輝達 (NVDA.US) 和其他幾家公司的獲利成長,有助於解釋人們對以歷史標準衡量昂貴的股市的擔憂。
長期來看,獲利成長推動股價上漲。投資標普 500 指數的魅力在於,只要獲利成長存在,那麼它究竟來自哪裡並不重要。
過去兩年,「七巨頭」的獲利表現甚至掩蓋了標普指數中其餘 493 家企業的獲利全面下滑。獲利成長將會回升並將這些落後者納入其中,但這對已經活躍的投資人來說只會帶來額外的提振。
更憤世嫉俗地看來,少數科技巨頭按照自己的規則制訂支出計畫,對於已經充斥這些巨頭的市場來說,又是一個集中風險。
無論是獲利成長、市值或投資計畫,少數公司的股價都會為股市的大部分走勢定下基調,無論好壞。
例如,1 月底 DeepSeek 宣稱取得突破後,比特幣價格在一天內大幅下滑,顯示交易既能為市場帶來好處,也能為市場帶來損失。轉眼之間風雲就會變色。。
但或許與獲利等有點模糊的概念以及市值等更反覆無常的指標形成微妙但鮮明的對比,這些宣布的投資計畫可能是非科技投資人在追蹤 AI 方面最堅定的指標。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