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放大 + 缩小 - | |
克而瑞地产研究:2024年全国土地成交规模延续缩量去库存 城投托底力度不减
推荐 1 利好 0 利淡 0 智通财经
|
|
智通财经APP获悉,克而瑞地产研究发布报告称,展望来年,得益于货币政策重提“适度宽松”,以及行业去库存、稳信心步伐的持续推进,2025年有望迎来更多高品质、高单价地块成交,土地交易规模方面,也有望在和商品房交易规模相匹配的低位企稳。至于企业投资方面,虽然当前销售端有所转暖,但面对存货周转率大幅上升的挑战,现阶段大部分市场化企业的主要任务仍是调降自身库存,2025年企业投资还将处于筑底期。 克而瑞地产研究表示,在稳市场、去库存为行业发展第一要务的时代背景下,2024年土地成交规模延续下滑,截至2024年12月20日,全国300城土地成交建筑面积同比下滑17%。预计全年成交建面下降至11亿平方米左右,已与商品房成交规模相近。就城市视角来看,土地成交规模小于商品房成交规模已经成为2024年的常态,行业也由此正式迈入了去库存新周期。土拍热度方面,得益于地方主管部门在供求调控得当,以及四限放松、控规调整等稳市场举措对需求测的扶持,少数核心地块持续火爆,使得全年溢价率仍能在4%左右维稳。 成交面积:同比降幅收窄至17%,2021年以来首次同比降幅低于二成 截止2024年12月20日,全国300城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10.3亿平方米,较2023年同期下降17%。为促进行业库存压力减轻,近年以来土地市场交易规模的收缩速度明显快于商品房市场,全国土地供求规模连年大幅下降。与2020年高点相比,近四年以来土地年成交量已经下跌超过六成。不过17%的同比降幅,已是2021年以来降幅最低的一次。就已公布公告数据预估,2024年全年土地成交量将在11亿平方米左右,已然和商品房年成交量相近,考虑到出让土地中的配建和保障房等不可售部分,2024年全国可售商品房用地出让规模已然小于新房成交,行业已经正式进入去库存周期,土地成交同比降幅的收窄也在情理之中。 1、成交规模同比全线回落,一二线提质缩量去库存 分城市能级来看,各能级城市土地成交规模均延续收窄,其中一二线城市同比降幅更大。一线城市总成交规模为1850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下降了30%。分城市来看,除北京成交规模同比下降15%外,其余三成同比降幅均在二成以上。譬如2024年以来新房成交量接近1400万平方米的上海,至截稿时仅成交了50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用地。作为全国市场健康度最高的一线城市,在2024年也在放慢供地节奏,减少库存规模,以促进市场加速企稳。 二三线城市方面,成交规模规模同样继续缩减,其中二线城市降幅较大,同比下降21%,三四线城市同比下降16%。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领跌之后,三四线城市土地成交规模率先接近底部,在保证城市重大项目建设规模的前提下,进一步下跌的空间已然不大。相反二线城市仍有不少城市出现了较大降幅,如长春、沈阳、长沙、天津、苏州等城市同比降幅均在五成左右或更高。典型如天津2024年以来成交商品房用地仅400万平方米左右,不到新房交易量的四成,再加之放开四限等稳市场政策对需求侧的扶持,2024年天津平均新房开盘去化率超过五成,已然是当前稳市场的标杆城市之一。 2、城市成交规模普遍缩水,仅西安全年成交有望维持在2000万平方米级别 截止12月20日,无一城市成交建筑面积超过2000万方。即便从全年预估数据来看,加上最后十天的公告土地,预计全年也仅有西安一市成交建面超过2000万平方米。而在2023年,还有长沙、重庆、西安、盐城、徐州等五市。土地成交“大市”的消失,一方面是与新房成交规模的下降同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主管部门积极调整供地节奏,削减供地规模以促进市场供求恢复。 即便是位于榜首的西安,在近年来新房市场抗压性表现较佳,且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情况下,依旧适度削减了供地规模,2024年至今土地出让规模同比下降约6%。而徐州、常州、南通等三线城市,2024年土地成交规模同比降幅更是超过三成。其中常州在2024年明确表态,原则上将停止普通住宅用地供应,也不再新建安置房,2024年下半年以来新增供地容积率基本都在2.0以下,为低密度改善型住房用地。 至于2024年土地成交量同比上升的少数城市,大多为年内有较多重点项目推动,或前期基数过低,如临沂2023年出让土地规模大幅收窄至500万平方米左右, 分能级来看,一线城市均未入榜,二线城市有6个城市入榜,较上年减少一个,三四线多达14个城市入榜,较上年增加一个。这也与各能级城市土地成交规模的变动趋势相一致,成交规模快速收缩的高能级入榜城市进一步减少。 重点城市拿地开工率不足五成,盈利项目才会开盘 1、23-24H1成交宅地整体开工率46%,开工两极分化严重 CRIC统计了30个典型城市,30城2023年至2024年上半年成交含宅地块中,整体开工率达到47%,但不同能级差异显著。 一线城市的开工率达到84.6%,二线城市则大幅降低至40.7%。也就是说,目前在一线城市以外的地方,土地成交一年半以后的开工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部分非市场化拿地较多的二线城市,长久不开工成为常态,土地供应也成为“无效供应”。 2、30城整体开盘率仅36.1%,北京、杭州等城市表现突出 从开工情况进一步推进至开盘情况,重点23城23-24H1成交宅地的开盘率进一步下降至36.1%,与开工率相比下降11个百分点。其中一线城市平均开盘率达到67.9%,二线城市则仅有35%。 项目的开工、开盘“积极性”受到城市市场活跃程度低、库存高企、城投不断“托底”以及开发商资金情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开发商的资金将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正常推进,达到预期进度。综合来看北京、杭州、上海等城市的开盘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3、能开盘的项目多数能赚钱 在已开盘的项目中,结合建安成本、融资成本等动态盈利能力的测发现,在多数城市能够开盘的项目都能盈利。如济南、合肥、青岛等城市盈利比例超过80%,长三角的苏州、宁波、南京等城市盈利能力也超过五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结合城市盈利比例和拿地开盘的情况来看,虽然多数城市开盘项目均盈利,但开盘率确保持在较低水平,如深圳率仅为20%,济南、青岛近一年拿地开盘项目数量均在20+,盈利比例超过九成,但实际开盘率不到25%。由此可见,当前市场背景下,只有确定性高的赚钱的项目企业才会有意愿去新开盘。 当前企业推盘逻辑和过去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高周转、快增长的阶段,即便是拿了高价地,不赚钱企业也会积极开盘,追求规模。但在这一轮行业长期筑底修复的走势中,企业更加谨慎,更注重流量和收益,因此也只有算得过来账且赚钱的项目才会推盘入市。 企业投资力度持续收缩,央企拿地金额锐减46% 1、企业投资金额三连降,投资意愿处在历史低位2024年房企投资持续低迷,全年新增土储百强房企的新增货值、总价和建面百强总和分别为22061亿元、10840亿元和10687万平方米,同比降幅分别为31%、30%和20%,不但同比表现为下降、且降幅较去年末持续增大。 拿地销售比方面,全年百强房企拿地销售比0.16,与去年相比下降0.05,再度刷新近5年来最低位。 分季度来看,今年全年拿地销售比表现较为稳定,一季度开始就在0.15左右徘徊,拿地销售比受到头部国央企的影响较大,且拿地节奏并未出现大的调整,年末小幅上翘至0.16。 截止至11月末,新增货值的各梯队门槛值也仍处于同比下降的状态,新增货值百强门槛值为51.5亿元,同比降幅为13%,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有所收窄。 分梯队来看,新增货值10强的门槛值同比下降最为严重,11月末10强门槛值为383.7亿元,同比降幅达到46%,在梯队中降幅最大,且较去年同期降幅增大23个百分点,虽然今年头部国央企拿地仍是助力,但纵向对比来看,头部房企投资的力度也在收紧;其次20强、30强、50强的门槛值同比降幅分别为20%、25%和4%。 2、央企投资规模大但同比降幅超五成,土地市场城投托底现象仍明显 从企业具体投资布局而言,2024年仍然保持了“少数央国企占主导、多地城投托底、民企持续萎靡”的格局。央国企同样深陷市场销售持续筑底的影响,投资愈发谨慎,虽然投资规模仍保持领先,但较去年大幅下滑。这也导致在多个地方土地市场依旧需要城投平台公司进行托底,虽然整体金额不及央国企,但数量较多,且拿地金额较去年有明显提升。 从拿地金额TOP100企业来看,央国企依旧是2024年土地市场绝对主力,虽然上榜数量少但金额占比高。其中,前十一月央企拿地金额占百强比例30%,国企达到23%,分别较2023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和上涨6个百分点。而民企金额占比仅有14%,较去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相较之下,城投在央企投资下滑之下承担了更多的托底作用,拿地金额TOP100中城投拿地金额占比达到26%,仅次于央企,较2023年同期增加15个百分点,且上榜数量中,城投企业也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进一步细分企业类型来看,混合所有制、民企、央企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前两者降幅超过50%。降幅最大的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较同期下降66%,金地几乎暂缓拿地,万科投资金额不足百亿,即便是今年拿地较为积极的绿城,拿地金额同比下降21%。民企中,目前尚存拿地能力的也仅有少数规模化、全国化的企业,如龙湖、滨江、伟星等等,前十一月拿地金额同比降52%。而拿地金额最多的央国企降幅同样接近五成,保利、华润降幅在50%以下,中海、招商降幅达到62%,谨慎投资成为诸多央企应对市场持续筑底的首要策略。地方国企中,部分企业在积极走出大本营持续拓展质地优良的核心城市,因此拿地金额降幅仅为14%,其中越秀地产表现相对突出,招拍挂和收并购双管齐下,拿地金额增幅接近五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类型房企拿地金额普遍下降的同时,城投则继续为土地市场托底,且拿地金额较2023年同期增长36%。 展望 从全年成交变动来看,2024年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延续缩量,成交建面再度刷新近十年新低,促进行业去库存步伐快速推进,在少数核心优质地块带动下,整体市场热度低位维稳。接下来,在供地规模已经基本紧缩到位的基础之上,土地市场交易规模有望低位企稳,但从企业投资角度来看,鉴于大多数企业现金流、库存周转依旧承压,预计2025年企业投资仍将处于筑底期。 宽松货币政策叠加需求端预期改善,2025年土地成交有望低位企稳 预估全年数据,2024年全国土地成交将较2020年高点下降超过六成,期间降幅远远大于商品房、房地产投资、施工面积等行业核心指标。作为行业去库存的最先行指标,土地出让规模的连续大幅度收窄,既是行业供求规律自我调整的体现,也体现了地方主管部门的主动收缩调整,有利于行业稳市场预期的确立。随着2024年土地成交建面降至10亿平方米级别,其中可售部分已然低于商品房成交面积,行业也进入了实质性的去库存周期。土拍热度方面,2022年以来各地主动地下调了供地规模,并且在2023年由自然资源部主导推出了预供地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地块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了土地出让的充分竞争。因此近两年以来虽然土地成交规模大幅下降,但整体溢价率仍能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 展望2025年,基于岁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得益于货币政策重提“适度宽松”,并明确地方债可以用于土地储备和闲置土地收储,将在实质上加快行业去库存步伐,并减轻投资端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鉴于10月份以来新房市场销售的持续转好,随着需求端预期改善,以及上海、杭州、北京等地限房价政策的退出,随着更多高端新房项目的开盘,也有望推动2025年继续迎来更多高品质、高单价地块成交,并带动投资端信心回升。 从土地成交规模角度来看,鉴于行业库存仍在高位,在新房销售规模较高点下降四成的时代背景之下,在较长的时间之内,去库存仍将是行业将要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土地成交规模仍需保持与新房成交规模相适的低位。并且若盘活闲置用地显著增多、土地二级市场成交规模增加,一级招拍挂土地市场成交规模也需要进一步压降,以配合行业去库存节奏的平稳进行。 新闻来源 (不包括新闻图片): 智通财经 |
|
免责声明 : 以上资讯仅供参考。AASTOCKS.com Limited对以上资讯的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品质,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陈述或予以认可,并明确表示不对任何由本资讯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引致之损失或损害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或为其引起的损失负责。以上资讯或反映了相关文章或专题作者的的个人意见和观点,并不代表AASTOCKS.com Limited的立场。以上资讯的任何内容均不构成AASTOCKS为任何投资作出招揽丶提出要约丶意见或推荐,或对任何证劵或投资的收益或是否合适提供法律丶税务丶会计丶或投资意见或服务。投资者必须按其本身投资目标及财务状况自行作出投资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