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ctrek》周二 (25 日) 報導,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高調喊出三年要向同行開放 FSD(全自動駕駛系統)授權,如今卻不得不承認沒有一家車廠願意使用這一系統的殘酷現實。這起事件在汽車業引發廣泛關注,也凸顯自駕領域技術路線的激烈碰撞與產業的理性轉變。
特斯拉一直將自己定位為「AI 與機器人公司」,自動駕駛汽車是特斯拉首款機器人產品。馬斯克多次強調特斯拉在自駕技術上的顯著優勢,認為傳統車廠未來「除獲得 FSD 授權之外別無選擇」。
過去幾年,馬斯克推進這一目標信心十足,從 2021 年在財報會議上宣稱與其他車廠「初步討論」,到 2023 年 6 月公開表示願意授權技術,再去年 4 月稱與「一家大型車廠」接近簽約,每次發聲都備受矚目,不少人認為傳統車廠遲早會接受 FSD。
然而,現實卻事與願違。福特執行長 Jim Farley 今年稍早公開否定使用 FSD 的可能,直言「Waymo 更出色」。
專家指出,不用 FSD 並非車廠不識貨,而是兩種技術路線概念不同。車廠追求「能擔責」的真實自動駕駛,而特斯拉的 FSD 本質是套著「自動駕駛」殼子的測試工具。
傳統車廠穩紮穩打,如賓士 L3 系統 Drive Pilot 明確系統出事責任歸屬,反覆測試、安全達標才上市,特斯拉 FSD 雖改名為「監督式」系統,事實上仍是測試版,靠車主收集資料完善,把公路當實驗室、車主當免費小白鼠,有安全隱患。本月特斯拉和解的詹姆斯訴特斯拉案,就揭露 FSD 辨識不了靜止障礙物的問題。
歐洲也已對特斯拉「虛假宣傳」出手,法國監管部門因 FSD 將 L2 級輔助駕駛吹成「完全自動駕駛」,下達最後通牒。
在汽車產業,安全至關重要,車企只認「安全可靠」,不吃激進宣傳那一套,FSD 遇冷反映出汽車業正回歸理性。若特斯拉繼續「用戶試誤」模式,未來面對 Waymo 和車廠自研的夾擊,日子將更艱難,能否翻身取決於何時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