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日反制力道持續升級之際,具中國官方背景微信公眾號「牛彈琴」周二 (18 日) 刊文表示,這場由日本首相、自民黨幹事長高市早苗近期涉台不當言論引發的緊張局勢,正深刻影響中日關係走向。
高市早苗日前公然將台海局勢與日本「存亡危機」掛鉤,暗示可能武力介入中國內政,此舉徹底打破中日關係近期緩和態勢。相較於 2012 年日本「購島」鬧劇後的激烈反制,中國此輪回應呈現較鮮明的策略特徵。
反制措施精準且多維。中國兩度以「奉示」層級表達嚴正抗議,外交部深夜發布赴日旅遊提醒,教育部建議民眾謹慎規劃留學,多部日本電影延後上映,更關鍵的是經濟層面的精準打擊,日本旅遊業首當其衝。
數據顯示,今年前 9 月超過 700 萬中國遊客赴日,貢獻了各國當中最多的遊客量與消費額。
日本經濟學家警告,若中國遊客暫緩赴日,可能導致日本損失約 2.2 兆日元,GDP 恐下降 0.36%,資生堂、高島屋、全日空等日企周一 (17 日) 股價應聲暴跌,旅遊股成重災區。此外,中方也確定 G20 期間李強總理無會見日方領導人安排,釋放強烈訊號。
文中指出,中國此輪反制牢牢佔據道義高地。面對高市早苗的挑釁,中方透過外交部發言人密集揭批、新華社發文《什麼樣的「毒土」,長什麼樣的「毒苗」》等方式,既直指日本極右翼本質,更向世界普及歷史真相。甲午戰爭後,日本對台灣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統治竹難書,其當下言行實行歷史真理,且當年日本發動「九一八」、「珍珠港」均以「生存危機」為藉口,最終卻加速自身敗亡。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社會的從容自信。在社群平台上,年輕人以「一言為定」回應高市的武力威脅,既堅定反對挑釁,也保持理性。這種心態源自於綜合國力的躍升,中國經濟總量已是日本三倍有餘,新能源車產業領先全球,福建艦入列、四川艦海試等標誌性事件更彰顯國防自信。
輿論普遍認為,高市早苗此番言論打破了日本首相在台灣問題上的謹慎慎行傳統,將中日關係推向危機。中國的應對既展現捍衛主權的決心,也折射出大國成長的深層變革:從經濟到制度再到話語體系的全面提升,讓中國在應對外部挑釁時,擁有了更豐富的工具箱與更淡定的底氣。
分析人士也說,此類挑釁恐成為「催化劑」,當年日本「購島」催生中國海警常態化巡航,這次高市言行,勢將推動中國在核心利益議題上更堅決的反擊。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