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IBM.US) 周三 (12 日) 宣布,已研製出一款名為「Loon」的實驗性量子運算晶片,標誌著該公司在 2030 年前實現實用量子電腦的目標上邁出關鍵一步。
量子電腦被視為能解決傳統電腦需耗費數千年才能處理的複雜問題,不過受限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晶片容易出現錯誤。如何有效進行錯誤校正,成為 IBM、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GOOGL.US) 與亞馬遜 (AMZN.US) 等科技巨頭競逐量子霸權的關鍵。
IBM 於 2021 年提出新型錯誤修正方法,靈感來自手機訊號強化演算法,並嘗試將該原理應用於結合量子與傳統晶片的混合運算架構。此設計雖能有效降低錯誤率,但也提高了製造難度,因為晶片需同時容納量子位元 (Qubits) 與彼此連接的新型量子鏈結。
研究機構 Gartner 副總裁霍瓦斯 (Mark Horvath) 指出:「這個構想相當聰明,而如今他們真的把理論落實在晶片中,這非常令人興奮。」
IBM 研究部門主管甘貝塔 (Jay Gambetta) 表示,該公司能順利製造 Loon 晶片,關鍵在於利用位於紐約的 Albany NanoTech Complex,該設施擁有與全球最先進晶片廠相同等級的製程設備。
IBM 指出,Loon 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尚未公布開放外部測試的時間。不過公司同時推出另一款名為「Nighthawk」的晶片,預計今年底開放使用。IBM 預期 Nighthawk 最快在明年底前就能在特定任務上超越傳統電腦表現。
此外,IBM 正與多家新創及研究機構合作,開放相關演算法與程式碼,鼓勵社群共同驗證實驗成果。甘貝塔表示:「我們相信將有許多量子優勢的實例,但我們希望讓它走出學術論文,建立一個開放社群,大家能提交程式碼、實際測試並找出真正可行的應用。」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