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界,所有目光幾乎都聚焦在 AI 算力軍備競賽、晶片爭奪,以及模型託管權之戰。然而,在近期的邁阿密論壇上,亞馬遜 (AMZN.US) 創辦人貝佐斯卻給出了一個完全跳脫技術競爭窠臼的判斷,為所有 AI 時代的創業者和決策者,提供了全新的思維座標。他的核心觀點震撼而簡潔:AI 的機會,不靠預測,要靠試誤。
這並非一句空泛的口號,而是貝佐斯在亞馬遜累積數十年、打造出 AWS 和 Echo 等顛覆性產品後,所總結的一套實戰方法論。他不是反對趨勢判斷,而是反對那種必須等到所有資訊皆明確、所有數據都完美才出手的決策模式。
這套方法論,深刻地指導著創業者應該如何做決策、如何建構產品,以及如何帶領團隊,尤其在瞬息萬變的 AI 浪潮下,更顯珍貴。
貝佐斯將 AI 時代的創業成功的關鍵,濃縮為三個必須「先做」的行動原則。
第一件事:確立「不變的戰略」
圍繞十年後仍恆定的顧客需求
當主持人向貝佐斯提問,他是如何制定長期決策時,他並沒有談論任何高深的預測模型或市場趨勢分析,而是反問了一個直指人心的問題:「十年後,人們會希望亞馬遜配送變慢嗎?這肯定不可能。」
這句反問,體現了他建立策略的核心原則:「你不能圍繞變化來建立策略,得圍繞不會變的東西來。」
對貝佐斯而言,AI 技術是否能成功落地,從根本上不取決於技術的趨勢走向,而是取決於人類的需求是否恆定。如果人們十年後依然追求更快、更便宜、更可靠的服務,那麼這件事情今天就值得投入資源去做,無論中間的技術路線如何變遷。
他引用太空計畫的例子來強調這點:「你不能說,『我愛 New Glenn 火箭,就是希望它不那麼可靠』。」同樣的邏輯適用於 AI 工具:未來的 AI 系統,必須像基礎設施一樣,具備高度的穩定性、清晰的輸出,並且值得用戶信任。在 AI 應用越發深入生活與決策的今天,系統的可用性、安全邊界和清晰度,將永遠是贏得市場信賴的主戰場。
當其他創業者還在用數據預測哪個模型會爆款時,貝佐斯則是在尋找那種不論環境如何變化、十年、二十年後依然存在的顧客需求。這就是他建立方向感的來源。如果你今天在思考一個 AI 產品或創業方向,不妨先問自己:十年後,這種需求還會存在嗎?它會變得更強,還是會被替代?
第二件事:擁抱「雙向門」決策法
快速試錯,發明不是規劃出來的
找到了恆定的需求方向後,下一步的關鍵在於行動,而且是快速行動。
當被問及如何解決「直覺與數據矛盾」的決策難題時,貝佐斯的回答毫不含糊:「數據很重要,但它不能告訴你一切。它往往看不到變化,也看不到你沒測量到的地方。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要靠直覺,靠嘗試。」
這就是他堅信的試誤哲學。他認為,AI 時代的機會,不是靠坐在辦公室裡規劃出來的,而是基於直覺,直接動手試出來的。這種嘗試,不是盲目行動,而是先做一個最小可行版本(MVP),從回饋中快速修正。探索意味著走在沒人走過的地方,如果你不試,你永遠不知道會怎麼樣。
為了鼓勵這種快速試錯,貝佐斯在亞馬遜內部推行了著名的「雙向門(Two-Way Door)」決策法。他將決策分為兩類:
單向門(One-Way Door):一旦跨過去就不能回頭,例如巨額投資、不可逆的品牌更換。這類決策需要深思熟慮和多層級會議。
雙向門(Two-Way Door):大多數決策都屬於此類,是可以推開又退回的,即使錯了,也能改回來。
貝佐斯要求,只要是可逆的「雙向門」決策,就應該賦予高判斷力的人員直接去試的權力,而不是等數據完美或開會討論半年。
這套方法論同樣適用於 AI 探索。在 AI 世界裡,許多團隊喜歡做萬無一失的項目,但貝佐斯相信,能快速試錯的組織,才有真正的學習能力。沒有一開始就完美的模型,也沒有完全可控的結果。只有願意多試幾次的團隊,才能真正靠近正確方向。
正如他所總結:發明不是規劃出來的,是探索出來的。
第三件事:組織進化
淘汰慢回饋、慢調整的「冗餘」結構
方向對了,方法也有了,但最終的成敗,還要看組織結構能否匹配時代的速度。貝佐斯並不迴避 AI 對組織和人的影響,他清楚看到 AI 將影響每個產業:醫療診斷更準確、藥物發現更快、製造業更有效率。
他更關注的是:組織如何應對變化?
面對亞馬遜近期裁員約 1.4 萬個白領職位(多集中於中階管理職)的爭議,有人認為是 AI 導致的自動化失業,但貝佐斯給出的解釋是:這是效率提升,而不是 AI 的末日。
事實上,亞馬遜內部數據顯示,公司已有相當比例的程式碼由 AI 工具生成,比例甚至高達 70%。那些冗餘、重複、慢回饋的崗位,確實不再需要那麼多人處理。這不代表組織裁員就結束了,而是組織結構需要調整,人的角色需要重構。
貝佐斯的判斷是: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對新創公司是巨大的機會,但對大型企業則是巨大的壓力。
原因很簡單,,新創公司從一開始就在快速迭代,可以快速調整方向。而許多大型組織行動太慢,做一個決策需要拉動多個部門、層層報告、顧慮太多風險。
AI 不會突然取代所有崗位,但它肯定會加速淘汰那些無法快速試錯的組織形態。而有些「慢」組織的表現,在 AI 時代將會顯得格外多餘:一項新功能試了兩年還沒上線;一個問題必須層層報告,才有人敢拍板決定,以及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僅僅是傳遞資訊,而非創造價值。
AI 工具的引入,將極大地提升整個組織的運作效率。貝佐斯的標準很清楚:未來的組織,不是看能不能用 AI,而是有沒有能力快速調整。世界在變,你能不能跟得上,不看你華麗的 PPT,而是看你能不能夠動手去試。
真正危險的,不是 AI 本身,而是組織對變革視而不見,以為自己看得懂未來,卻拒絕動手改變。
AI 時代的判斷方式:不靠看懂 而是靠先試
當全球市場還在計算巨額算力的分配和晶片囤積的數量時,貝佐斯在思考的,卻是三件更為本質的、與人性與決策力有關的核心要事:
- 策略基礎: 不要圍繞著變化做決策,要圍繞不變的顧客需求動手。
- 執行方法: 真正的 AI 項目,不是預測出來的,是反覆試出來的,要敢於推開「雙向門」。
- 組織能力: 組織的進化,不是靠表態,而是靠能不能快速調整、快速動手,淘汰一切慢回饋的結構。
AI 確實是一場科技革命,但科技本身不會自動帶來機會,判斷力和行動力才會。很多最重要的發明,最開始都不是計劃出來的,而是憑直覺出發,在試錯中誕生的。所以,當別人還在等著看清賽道時,什麼樣的人和組織已經可以開始走了?
貝佐斯已經給出了答案:那些不靠看懂,而是靠先試的人。這或許才是所有 AI 時代創業者,最該具備的「黃金三律」。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