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周五 (7 日) 報導指出,中國正穩步成為全球綠能技術的領導者。專家分析,這波低成本技術輸出,可能改寫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政策布局,並重塑全球汽車產業版圖。
中國雖非電動車與相關技術的創始者,但在成本、規模與供應鏈整合上的領先地位,使其成為當前全球脫碳趨勢的主要推手,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帶來顯著影響。
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 (CSIS) 研究員 Ilaria Mazzocco 表示,中國在這波綠能轉型中的角色日益關鍵,特別是在電動車產業。她指出,「這是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少數取得明確領先地位的領域」。
新興市場引進中國技術 尋求產業升級
Mazzocco 與同事 Ryan Featherston 共同研究指出,儘管美國與部分先進國家著重於與中國「脫鉤」,但多數新興市場正快速導入中國的電動車與電池技術,並將之視為推動本土產業升級的機會。
報告指出,幾乎所有新興市場都已將電動車納入政策規劃,即使像南非這樣在電動車導入與製造方面進展較慢的國家,其政府也已將綠能技術列為國家發展重點。
Mazzocco 指出,多數新興市場政府聚焦的並非地緣政治,而是「這會創造多少工作機會」或「我們會失去多少既有產業」。
在實務操作上,中國對外投資正加速進入如印尼等地,協助當地建構電池與車輛組裝工廠。Mazzocco 強調,儘管不少廠房尚處於建設初期,要觀察是否真正達到在地化生產,仍需三至五年時間。
核心技術留在中國 美國面臨轉型壓力
然而,北京方面對關鍵技術仍保持高度控制。例如在電池領域,中國政府傾向將核心技術留在國內,限制技術外流,這也引發外界關注,中國企業是否真能轉型為類似跨國企業的全球角色。
至於發展中國家是否能藉此機會「彎道超車」,她認為確有潛力存在。
許多市場的汽車普及率仍低,如能及早導入電動車與綠能系統,有望快速完成產業升級。不過她也提醒,現階段資料仍有限,難以預測十至二十年的實際成效。
Mazzocco 亦指出,美國若未積極投入替代電池技術或提供足夠政策誘因,長期恐失去在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力。「如果產業缺乏全球競爭壓力,就難以產生創新動能。」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