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周三 (29 日) 報導,中國在最新五年規劃中首度將電動車排除在戰略產業之外。分析師認為,這顯示北京當局認定該產業已趨成熟,不再需要大規模政府補貼。中國電動車產業經多年扶植已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市場將扮演更重要角色決定業者存亡。
中國在最近公布的 2026 至 2030 年五年發展規劃中,將電動車從戰略產業名單中剔除,這是該產業十多年來首度遭排除。過去多年,北京政府大舉金援催生產業榮景,卻也導致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龐大產能過剩,促使業者進軍國際車市。
電動車產業已趨成熟
分析師表示,此舉證明北京當局認為該產業已經成熟,不再需要相同程度的財政支持,未來發展將交由市場力量決定。
但他們也指出,儘管電動車已成為過度競爭的代表性產業,甚至遭國家主席習近平批評,但這項刪除不應被視為該產業失寵的跡象。相反地,這反映中國在全球貿易與安全緊張局勢下,決定將資源配置到其他尋求提升能力的技術領域。
諮詢公司 Eurasia Group 中國區主管 Dan Wang 表示:「這是官方正式承認電動車不再需要優先政策,電動車補貼將逐步淡出。中國已在電動車相關技術與電池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因此沒有優先發展的必要。這不代表政府會要求削減產能,但市場將在決定誰能存活方面扮演更重要角色。」
比亞迪領軍稱霸全球
這些支持催生出中國目前掌控的供應鏈,並造就比亞迪 (1211-HK) 等電動車龍頭。中國也成為全球最大新能源車市場。截至 2024 年 7 月,新能源車占中國汽車總銷量逾 50%,比決策者原定目標提前十多年達成。
但快速成長與政策支持也導致中國國內品牌生產的汽車超出市場需求。根據研究機構 Jato Dynamics 統計,在中國營運的 169 家車廠中,有 93 家市占率低於 0.1%。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 WTO 研究院院長屠新泉表示:「從國家角度來看,不再需要過度關注 (新能源車),否則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產能過剩。」
雖然新能源車被排除在最新國家規劃之外,他預期國家發改委與工信部等部會仍會公布更具體計畫,引導產業未來走向。
市場競爭決定存亡
中國決策者多年來一直表示,最終目標是讓產業自立,並逐步終止新能源車產業多年來享有的重大補貼與稅務優惠。
中國在 2022 年底終止電動車消費者購車補貼計畫,並打算在 2027 年前逐步取消購置稅減免,儘管部分中國汽車產業協會正遊說放緩廢除速度。
一位要求匿名的中國政策顧問表示,電動車未被列為新興戰略產業「並非表示它們不重要,它們絕對相當重要。看看我們的出口、整個汽車產業的獲利來源、對產業鏈的推動,以及我們的全球領導地位,新能源車無疑很重要。」
但這項官方轉變意味車廠必須面對現實,它們的未來可能將由市場競爭決定。今年上半年,17 家上市中國車廠中僅 11 家獲利。
中國乘用車市場資訊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這項規劃顯示中國決策者將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取代過去的廣泛做法,讓產業脫離政府支持。當局將敦促電動車廠商更專注於推出創新產品,並遏制低品質車輛的生產。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