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 (IMF) 周五 (3 日) 警告,各國政府在運用產業政策扶植能源等關鍵產業時須格外謹慎。IMF 研究顯示,目標不當的政策可能浪費財政資源,例如中國儘管在產業政策上投入大筆資金,反而拖累了整體生產力與 GDP 成長。
IMF 在即將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各國政府須謹慎運用產業政策扶植關鍵產業。隨著全球各國政府越來越常透過減稅、補貼等措施,推動本土電動車與再生能源生產。報告顯示,2009 年至 2022 年間,能源部門占所有新干預措施的三分之一,原因是許多國家尋求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補貼代價高昂
研究人員模擬了歐盟為吸引大量綠能製造回流而提供的補貼方案。結果發現,未來 10 年每年成本將達 GDP 的 0.4%,約等於目前歐盟預算的近一半。
IMF 檢視了歐盟、中國、巴西和南韓的產業政策後指出,精心設計且目標明確的支持措施有助於產業發展,但補貼需要謹慎規劃並搭配結構性改革。
長期運用產業政策扶植電動車與半導體等優先產業的中國,在 2011 年至 2023 年間估計投入約 GDP 的 4%。儘管在部分技術領域取得成功,但 IMF 透過結構模型分析指出,這些政策反而使中國的總生產力降低 1.2%,GDP 減少多達 2%。
在歐盟,國家對企業的援助在 2022 年達到 GDP 的 1.5% 高峰。IMF 指出,各國政府提供的資金可能扭曲競爭,侵蝕歐盟單一市場的公平競爭環境。模型分析顯示,國家援助確實能提振受惠企業的營收與就業,但效果僅是暫時性的,且往往會排擠同產業中未獲補助的企業。
新興經濟體面臨更多挑戰
報告指出,新興經濟體推動產業政策時常面臨執行能力不足的問題,且可能引發貿易夥伴反制。
以能源產業為例,扶植政策雖能提升能源安全、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但也會把資源從其他更具生產力的產業抽走,反而降低整體經濟效率。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