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特斯拉 (TSLA.US) 加州佛利蒙特廠區工作的機器人技術員,因遭故障機器人攻擊導致重傷,向特斯拉及機器人供應商提出 5,100 萬美元 (約新台幣 15.8 億元) 求償訴訟。
現年 50 歲的 Peter Hinterdobler 於 2023 年 7 月 22 日協助工程師拆卸一台從 Model 3 生產線移出的機器人時不幸受傷。根據民事訴狀,當工程師試圖拆除機器人底座馬達時,機器手臂突然失控猛然揮落,
「機器手臂的釋放結合了其本身動力, 以及約 3,600 公斤配重的力量,」訴狀指出,這導致 Hinterdobler 直接被拋落並當場失去意識。
天價醫療費與求償項目
這場意外至今已造成 Hinterdobler 約 100 萬美元醫療支出,預估後續治療仍需至少 600 萬美元。他向法院提出的求償包括:2,000 萬美元痛苦賠償、1,000 萬美元精神損害、100 萬美元薪資損失、800 萬美元未來工作能力減損,以及 500 萬美元家庭服務損失。Hinterdobler 的律師表示,求償金額可能調整。
該案最初於上月在加州州法院提起被告包括特斯拉及日本機器人製造商發那科 (FANUC)。
特斯拉機器人事故頻傳
這並非特斯拉首起機器人傷人事件。2021 年德州超級工廠便發生工程師遭機器人「攻擊」,機器手臂刺入其背部與手臂,將員工釘在牆上。該員工在同事按下緊急停止鈕後逃脫,卻跌落廢料滑槽,「沿路留下血跡」。
根據 2024 年研究,隨著製造業機器人日益普及,相關傷亡案例持續攀升。
控訴安全疏失與隱匿證據
訴狀指控,涉事機器人被放置在「非指定設備區域」,事故後特斯拉才「針對該機器人實施新的吊裝與安全規範」。同時,Hinterdobler 指控特斯拉拒絕提供事故監視錄影,儘管他多次要求調閱。
訴狀主張,特斯拉有責任「在允許亨特多布勒協助拆卸前,確保機器人已安全斷電、固定與穩定」,並應遵守工安法規與業界標準。此外,發那科公司則被控「設計疏失」、未提供適當操作指引,且機器人「以危險且無法預期的方式故障」。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署 (OSHA)2023 年統計,特斯拉工廠重傷率是業界平均值的 1.7 倍,明顯高於豐田、福特等車廠。
隨著工廠自動化程度提升,此類工安風險也隨之增加。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美國企業已記錄至少 41 起機器人相關死亡案例。儘管此次涉事設備為傳統工業機器人,並非 AI 驅動的自主機器人,但事件仍引發各界對自動化產業安全標準的關注與檢討。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