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是否岌岌可危?
周四(11 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 Barry Eichengreen 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美元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並非永恆不變。1920 年代美元曾取代英鎊成為主導貨幣,但在 1930 年代大蕭條期間又失去優勢,直到二戰後才重新確立霸權,歷史教訓值得川普時代借鑑。
近年來川普推動關稅政策、美國債務節節攀升,加上華府頻頻祭出金融制裁,讓外界開始質疑美元霸權是否將走入歷史。俄國遭制裁後轉向人民幣交易就是明證,不少國家也在積極尋找美元替代方案。
Eichengreen 指出,許多人認為這些擔心杞人憂天,美元使用如此廣泛、美國經濟規模如此龐大,國際地位自然穩固。但持這種樂觀觀點的人忘了一個事實:美元曾經失去過主導地位。
美元崛起之路
一戰前,美元完全沒有國際地位,當時英鎊是全球通用貨幣。美國銀行不被允許海外設點,也沒有央行支撐金融市場。1913 年聯邦準備法案通過後情況才獲得改變。
聯準會創始人之一、德裔美國銀行家 Paul Warburg 認為,美國依賴英鎊是競爭劣勢,迫使美國出口商到海外尋求貿易信貸並承擔匯率風險。Warburg 遊說建立央行來建立美元貿易信貸市場。
1910 年,Warburg 參與了喬治亞州傑基島的秘密會議,一群知名銀行家在此敲定聯邦準備法案要點。時任美國總統威爾遜任命 Warburg 進入聯準會理事會,他從這個位置鼓勵聯準會支持新興的美元信貸市場。
到 1920 年代末期,主要透過這位人士的努力,紐約已成為貿易信貸的主要來源,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主導國際貨幣。
美元的衰落
但 1929 年大蕭條爆發後,美國進出口貿易下滑,《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及隨後的外國報復進一步重創貿易。三次嚴重金融危機擾亂資金流動,讓進出口商不願依賴美國銀行體系。
當時美國銀行和聯準會持有的美元承兌票據中,三分之一來自海外,主要是德國。1922-23 年惡性通膨後,德國民眾自然而然地不願將儲蓄託付給國內銀行。資金短缺的德國銀行只能以雙位數利率放貸,資金充裕的美國銀行被這些利率吸引,向德國銀行提供貿易信貸。
當陷入困境的美國銀行停止放貸時,一切都崩潰了。德國政府宣布債務暫停償還,包括承兌信貸。美國銀行被套牢,持有可能一文不值的外國承兌票據。
聯準會拒絕介入維持市場,加劇了問題。到 1934 年,美元承兌票據價值跌至英鎊同等商品的一半。
人事與政治因素
美元國際地位為何被允許如此劇烈惡化?
首先,人事很重要。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 Benjamin Strong 是 Warburg 的密友,這位堅定的國際主義者理解聯準會在支撐全球美元中的作用。Strong 於 1928 年死於肺結核,繼任者 George Harrison 對支持美元貿易信貸市場的必要性較不敏感。
其次,政治因素。Carter Glass 升任參議院銀行貨幣小組委員會主席,他將華爾街的繁榮與崩潰歸咎於聯準會在 Warburg 堅持下採取的寬鬆監管,以及 Strong 對美元承兌市場的過度支持。Glass 認為這些行動助長了魯莽投機。
面對批評,聯邦準備銀行縮減業務。商業銀行不確定央行是否會保證市場流動性,變得更不願購買承兌票據。美國最終從大蕭條中復甦,但曾經重要的國際承兌市場卻沒有。
直到二戰後,美元才再次成為主導的全球貨幣,實際上是因為美國經濟是唯一倖存的強國。聯準會吸取教訓,承認其作為最後貸款人的責任,維持美元主導地位,這帶來了戰後 25 年的金融穩定。
對 2025 年的教訓很明確:美元的國際主導地位並非永恆。要維持下去,必須積極培育和保護。必須有能幹的官員支持,經驗豐富的聯準會主席是關鍵。政治人物干預的風險很大。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