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周五 (8/1)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美國商務部主管出口許可的產業與安全局 (BIS) 陷入運作混亂,導致數千件出口許可申請停滯不前,部分案件延宕時間創下 30 多年來最長紀錄,受影響的不僅包括對中國的人工智慧 (AI) 晶片銷售,也波及全球其他市場,令美國企業與業界代表深感挫折。
據指出,BIS 人手流失嚴重,規則更新延遲、對業界的溝通受限,內部專家也陸續離職或被迫退場,使這個肩負促進海外貿易及保障美國技術安全的機構幾乎陷入癱瘓。
AI 晶片與半導體設備出口受阻
最受矚目的案例是輝達 (NVDA.US) 對中國銷售 AI 晶片 H20 的許可延誤。該公司 7 月 14 日表示已獲政府保證可取得許可,並預期可望盡快交貨,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Howard Lutnick) 與其他官員也確認銷售將獲准。但知情人士指出,截至本周尚無任何許可發放,涉及訂單金額達數十億美元。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譚森 (Sean Stein) 直言,半導體製造設備等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出口許可毫無進展,讓中企有時間轉向中國本土或其他國家供應商,「延遲越久,美企流失的市占越大」。
除了對中國的 AI 晶片與半導體設備,美國業者也回報向拉美及其他地區出口感測器、雷達與聲納設備的許可遭遇長時間卡關。貿易顧問公司 Compliance Assurance 總裁 Jim Anzalone 表示,部分提交數月的申請才在本週收到零星駁回通知,包括 4 件對中國出口半導體設備的申請。
內部管理混亂與人事流失
知情人士批評,BIS 自 3 月由凱斯勒 (Jeffrey Kessler) 接任副部長後,內部管理混亂加劇。據稱凱斯勒要求員工減少與業界接觸,並須將所有會議列入監控表格,甚至連與其他政府部門會議也需事先核准,造成溝通效率低落。
BIS 發言人則為凱斯勒辯護,稱其「正在恢復機構誠信」並獲盧特尼克「全力支持」。不過,資深官員離職潮持續,包括出口執法處代理主任 Dan Clutch 於本周退休,使關鍵崗位持續懸缺,如駐中國的出口管制官至今仍未補足。
此外,BIS 在 5 月承諾將撤回並重訂拜登政府時期針對 AI 晶片出口的規則,但至今未有後續,其他規範如擴大出口限制至被制裁企業的子公司等草案,也因遲未公布而遭業界質疑。
業界憂競爭力流失 官員強調安全優先
BIS 的出口許可審查是美國貿易政策與技術安全的關鍵工具,旨在防止敏感技術流向可能危害國安的國家或實體。2023 財年,該局處理近 3.8 萬件出口許可申請,平均審核時間 38 天,駁回率為 2%。
前國安會官員哈里斯 (Meghan Harris) 指出,「出口許可是美國在全球競爭的方式。延遲與不確定性讓美企陷入不必要的劣勢」。
BIS 則為自身辯護,強調「不再對涉及嚴重國安疑慮的申請照單全收」。發言人稱,BIS 正「透過強化規則與積極執法推動川普總統的議程」。
儘管如此,知情人士補充,有些許可仍獲核准,尤其是對美國盟國的出口,且與企業的溝通在特定申請案上仍在進行。但隨著內部空缺未補、關鍵規範延宕與業界挫折情緒升高,BIS 面臨如何平衡國安與出口競爭力的艱鉅挑戰。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