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近期大幅調高對中國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最高達 145%,此舉重創了大量依賴中國供應鏈的小型企業。來自明尼蘇達州的小企業主 Beth Benike 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坦言,面對關稅暴漲,她數度崩潰落淚,直言這段期間對她而言是「毀滅性的」。
Benike 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心聲與崩潰過程,迅速獲得廣大關注,成為美國對中關稅政策下的真實受害者代表。
Benike 主要銷售自己設計的嬰兒矽膠餐墊,產品由中國工廠代工,並透過自家網站與亞馬遜等電商平台銷售,庫存集中於美國本地。然而,關稅調漲後,她需為兩個即將進口的貨櫃額外支付超過 20 萬美元的關稅,遠超過她的負擔能力。
目前產品仍滯留中國,Benike 表示只能撐到庫存售完,之後將面臨無貨可賣、無收入來源的雙重危機。
Benike 指出,許多美國民眾對現代製造業的真實運作毫無認知。部分人誤以為關稅可以讓製造業回流美國,但他們完全不了解其中的技術、人力與成本門檻。
她強調:「美國缺乏足夠的生產設施與技術人才,無法像中國那樣高效率又高品質地製造產品。」為此,她還特別拍攝了產品生產流程影片,讓消費者明白,每一項產品的誕生遠比想像中複雜。
Benike 回憶,當初選擇中國代工,是因為她創業初期缺乏資金與經驗,無法達到大量生產所需的成本效率。而中國製造團隊在設計與生產階段給予了她極大支持。
如今若將製造移回美國,產品單價可能從 30 美元暴漲至 60 甚至 80 美元,將完全失去市場競爭力。
Benike 指出,像她這樣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美國中小企業不計其數,現在都因高關稅陷入經營困境。她警告,若全面失去中國製造支援,美國消費者將面對商品短缺、價格飛漲與供應鏈混亂的後果。
她強調:「要求所有商品都在美國製造根本不切實際,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自然資源與技術人力,轉型成本更是中小企業難以承擔的負擔。」
Benike 以自身家庭為例,說明中美互利的潛力。她的丈夫是農民,主要種植玉米與大豆,並出口至亞洲。她認為,美國可以在農業領域貢獻,而中國則擅長製造,雙方本應各展所長、互相支援。
然而,如今的貿易戰與高關稅政策,卻使這種互補的供應鏈體系瀕臨瓦解。